‘雪落江南化晴川,碧玉沉埋三生缘。妾意遥寄托尺素,郎情咫尺作孤鸳。隔世飘摇今犹在,梦魂击水铁羽寒。何来香肩柴扉下,望断天涯空翅还’。
这是一个最是普通不过的山野乡村,一条小河从村边无日无夜地潺潺流过。沿着小河东岸是一片蜿蜒数里的紫竹林,疏落有致,竹声飒飒,竹影婆娑,纵是炎炎夏日,也是一片清凉。这种紫竹非常稀有,而且种植颇为艰难,内行人一望即知这些紫竹并非本地出产,而是有人花大力气从外地移植而来,而且对于这种植物的管理极为内行也极为悉心。
从外观看来,这片紫竹林与当地其他山民所种植的青竹并无多大区别,在竹林之中,隐隐有一条小路蜿蜒延伸。竹影掩映之中,一只茅屋檐角若隐若现。林中清风徐徐,地面上稀稀落落地散逸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也许是很少见到阳光,这些野花无一不是柔柔弱弱,看起来很不旺盛的样子。
然而就算如此,这竹林之中却氤氲着一种浓郁的香气,让人闻之而神清气爽。竹叶的清香夹杂其中,丝丝缕缕地传出林外,在小河潺潺的流水间荡漾流转,传得极远。
在竹林入口处,路边看似随意地竖立着一块高有三尺的青石,正面以篆书刻了两个大字:竹庐。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清风、竹影、月色、小河、茅屋、香径,好一派山林隐逸悠游世外陶然忘我的潇洒姿态。
这里是竹庐,正是荆襄贤士之中的领军人物之一的黄承彦隐居之处。
小河在竹林边静静地流淌着,风吹过,河面上荡漾起一层层涟漪,淅沥沥秋雨般的竹叶声时断时续,密集处恰如极远处的波涛之声。浓浓的雾气不停地从竹林中飘出,渐有鸟语声在林间婉转娇啼,柔弱的阳光透过雾气照射在林间竹叶上,夜露滚动,晶莹剔透,放射着微弱的七彩光。
一阵幽怨的箫声穿过晨曦,如少女多情而无助的眼神,携带着一颗晦涩的春心,传出竹林,渗透浓雾,在小河流水间铺陈开来,叙说着无限的心事。
‘春恨秋悲月影深,箫音落索度重门。最是林深幽谧处,谁家桃花拭泪痕’。
河边小桥上,朝阳薄雾中,一个颀长的剪影渐渐露出身形,此人轻袍缓带、布衣草履,衣袂拂动间,飘然有神仙之概。许是见到这优美的景色,听到那幽怨的箫音之后心有所感吧,他随口吟诵,踏雾而来,直向竹庐走来。
渐行渐近。秀目长眉逐渐清晰,配上那极富美感的磁性嗓音,不是那位镇日高卧、或是抱膝长吟的诸葛孔明是谁?
原来,自从那日在酒肆中与崔州平弈棋之时偶遇黄英之后,一席长谈,竟是让这位目高于顶的年轻才俊一见倾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尤其是当他亲眼目睹黄英所骑毛驴的怪异,又听了酒肆老板和酒保添油加醋的渲染之后,再联系黄英临去时那神秘的笑容,想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牲畜居然是那位据说十分丑陋的黄承彦之女、他的姐姐黄婉贞所调养出来,心里更是对这对姐弟充满了好奇。
分手回家之后,他左思右想,始终难以理解究竟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一头有血有肉的毛驴变成那样一种怪异的状态:一旦停下,身化木石,仍凭风吹雨打、霜雪冰冻、推拉踢踹,总能一动不动;而一旦见到主人,只是几下抚摸之后,立刻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这位诸葛孔明年纪虽轻,却是所学甚杂,天文地理、诸子百家、神佛仙道、武功兵法无不涉猎。加上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可以说有着过目不忘之能,其才能见识在年轻一辈之中称得上超群脱俗。往日他与人交往之时,大部分时候是别人向他求教,而且他总是能够信手拈来,轻松作答,而且必定能使提问者心悦诚服,满意而回。
这次与黄英的相遇,却使他突然间有了一种神秘莫测甚至是高山仰止之感,抛去那头怪异的毛驴不说,单是这黄英那见解独到的言谈举止,对于天下大势、风土人情的犀利剖析,以及那种英气中略带妩媚的独特气质,无不对他充满了难以抵制的吸引力。甚至在他心里竟然隐隐有了这样一种隐秘的想法:若是这位黄英是一位女子,那自己究竟会怎样看待?退一步说,若是那位据说长相丑陋的黄婉贞除去那种神鬼莫测的驯养之术之外,其谈吐学问如乃弟一样,自己是否会对其倾心?
这样的一种念头在孔明心里纠缠不去,竟使得这位年轻才俊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了思念的滋味。
山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早已冬去春来,隆中大地万物复苏,天气回暖。忙完了春耕之后,孔明见左右无事,再也抑制不住对于黄英姐弟的好奇和向往,于是自己准备行囊,吩咐家童看家,自己孤身一人离开家门,一路上且走且停,停停走走,直往黄承彦家走来。
孔明与黄承彦本是旧交,此次也并不是第一次前去拜访,所以轻车熟路,一路上并无阻碍。不过,因为这次访友与以前不同,那黄承彦虽说与自己是忘年交,平时交往之时,对于辈分并不是太过注意,然而毕竟自己年轻,所以以往前去拜访之时,心里总是以晚辈自居,乃是抱着一种求教之意前去。然而这一次前往,他心中除去对于那位黄英的渴慕之外,心中还隐隐有一种想要一睹那位丑女黄婉贞之真容的隐秘念头。
要知道孔明乃是当地读书人之中的顶尖人物,在众人心中,像这样一位才俊,还不知道究竟要怎样出色的女子才能入得法眼,而孔明自己也曾经对自己将来的贤内助做过无数的设想,却惟独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对一位众所周知的丑女产生兴趣。
所以这种念头只能是隐藏在心里,却是难以宣之于口,孔明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