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向男友吐露了从前的深柜生活,因为和家人朋友同样生活在纽约,所以米尔克一直活的小心翼翼,他敢参加反战示威游行,但从不敢暴露自己的同志身份,前男友因此和他分手。斯科特提议说石墙事件后,纽约的同性恋们都去旧金山生活了,或许他该换个环境,米尔克下定决心不再压抑自己,两人于是跟随着北美大批同志们的脚步,移居旧金山。
有人赞叹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有人注意的是其他方面。‘布兰德利这次的表演……很不一般啊。’两名拥有亚洲背景的评委,博伟达与白灵对视了一眼,都明白对方也有相同的感觉。
银幕上的哈维·米尔克,无论是他的手势、走路的姿势,还是他讲话的方式与语气,亦或是对他人外貌服饰下意识般在意打量的细节,都让一些人的GAY达疯狂响动。
评委博伟达觉得,这种以假乱真的演技,比汤姆·汉克斯在《费城故事》里更加细腻,威廉·布兰德利在研究角色时,绝对在哈维·米尔克本人留下的很多影像资料上花了大功夫。
而且,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让人感到反感,相反还有几分讨人亲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描述边缘群体的电影,主角如果能给观众带来第一印象的好感,那么电影首先就成功了一半。
就像《费城故事》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一样,在那个贪艾色变(至今仍是)的年代,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艾滋病同性恋患者却并吓人,没让观众感到太大的威胁性,不会一走进房间就让人恐惧,演员的演绎绝对是至关重要的。而威廉·布兰德利的哈维·米尔克也有同样的效果,就像一个朋友、家人,或是亲和力高的陌生人,不会让人感觉反感或厌恶——除去确实表演出色,两人都是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都扮演了一个最终死去的、有着悲剧英雄主义色彩的同性恋,或许也有为影片加分。
电影继续,米尔克与男友斯科特来到旧金山,在卡斯特罗大街上开了家照相馆,并且积极投身社区、帮助他人,很快为自己赢得了“卡斯特罗市长”的称号。
不过,公开以同性恋身份生活的米尔克也遭遇了不少麻烦,房东非常歧视同性恋,动不动就涨房租、涨税收,邻居和自己握手后会立刻找手绢擦手,还不准他加入店主联合会,斯科特还在一场警察抓人的冲突中受了伤……终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一个光顾过米尔克店铺的同性恋顾客被几个反同青年袭击杀害,生前他拼命吹响口哨求救却没等来救助,米尔克和朋友去市政厅理论,要求警方加大力度寻找凶手无果后,下定决心要参加竞选,为的是让同性恋群体“在市政厅有个能说得上话的自己人。”
米尔克之所以会走自己参选这条路,也是因为此时的美国社会,哪怕是对同性恋群体最包容的地区,也没有哪个同志敢公开竞选,他们都是通过和其他政客合作,用赞助资金的方式来进行利益交换,而米尔克觉察出了LGBT群体在旧金山日益壮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同性恋群体勇敢出柜、互相扶持、争取权利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并且愿意做第一个勇者。
接下来米尔克就招募了一支多元化的竞选团队——有男同性恋也有女同性恋,有黑人、亚洲人和犹太人,还有七十岁和十七岁的——开始了自己三次竞选、三次落选,哪怕男友因受冷落要求分手,被寄恐吓信、被反同者跟踪也决不放弃的竞选之路。
“知道为什么布兰德利的演讲这么有激情吗?”来自美国《娱乐周刊》的记者,与他大洋彼岸的同行,意大利《共和报》的记者小声说。
“不了解。但是布兰德利真的很有说服力,如果我是选民,绝对会把票投给他。”
“这可是独家消息,听好了,伙计。《米尔克》在旧金山实景拍摄的时候,有一个叫出埃及记还是什么的反同组织,在隔了片场一条街的地方天天抗议,一开始这很影响剧组工作的进度,直到后来布兰德利自己想了个天才的主意,他让人在两条街的中间搭起了布景,面朝这些人开始演讲,就好像米尔克在三十年前做的那样,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极了,您能感觉到他演讲时的情感宣泄,愤怒之火熊熊燃烧,极其的具有感染力……唯一的问题是,摄影师不小心将一些出埃及记成员的脸拍摄了进来,当然,为了避免麻烦,听说他们在后期用电脑技术给这些人换脸了。”《娱乐周刊》记者“啧”了一声,突然住口了。
此时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小高潮,经历过三次失败后,米尔克终于竞选成功了!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柜竞选成功的政府官员,是美国政坛和LGBT平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成为旧金山市议员的米尔克很快开始履行自己的竞选承诺,他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推翻了禁止同性恋者担任教师等公众工作的加州六号法案,推动了旧金山同性恋就业平等法案的通过。
在这个过程中,米尔克逐渐成为了成熟的政客,并且和他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男人丹·怀特,经历了从陌生、友好、分歧到反目的过程。
当丹·怀特怀揣手枪,翻窗进入市政厅,朝市长与米尔克的办公室走去的时候,评委弗兰卡·波坦特情不自禁地把呼吸都放慢很多,她没有想到斯皮尔伯格会用长镜头来处理这一段剧情,而长镜头独有的那种纪实感和史诗感,完全支配了她的情绪,让她感觉自己好像正在旁观一段真实的历史。
这绝对是斯皮尔伯格拍过的最长的长镜头!另一位来自美国的评委苏珊·柯达绝对肯定,而且也是最精彩的一个!既是制片人又是剪辑师的苏珊非常清楚拍摄这样一个镜头的难度,果然,斯皮尔伯格会选择这样一种题材、找寻这么一群演员,绝不是为了拍出一部平庸之作的!只凭借这个长镜头,无论斯皮尔伯格选择哪年角逐奥斯卡,无论是“大年”还是“小年”,都绝对锁死了一个最佳影片的提名。